和人一樣,在高速發展的寵物經濟中,寵物“生老病死”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市場也在不斷成長。但在持續規范化、正規化的行業趨勢下,寵物的“生、老、病”市場逐漸公開化和透明化,而唯獨“死”,長期游離于公共視野之外。
隨著寵物經濟以及養寵滲透率持續增長,養寵家庭對于寵物的定位愈發接近家人和孩子。而在寵物家庭化概念驅使下,寵物身后事也愈發受到關注。雖然說起來不太人性化,但寵物殯葬服務無疑是整個寵物經濟產業鏈的最后一環,且其相對其他細分服務類目來說,更為剛需。不過,相較于已經進入有序穩定增長期的其他細分賽道,寵物殯葬業卻仍被從業者們稱為“正在野蠻生長的灰色產業”。
那么,目前寵物殯葬行業的發展現狀,究竟是來自大眾的“偏見與誤解”,還是確有沉疴痼疾亟需解決?今天,寵物行業觀察就以《寵物殯葬市場,正在“偏見與誤解”中快速成長?》為主題,來跟大家聊一聊關于寵物殯葬的那些事。
具體內容如下:
01、悄然興起的寵物殯葬
緣何游離公眾視野之外?
寵物殯葬的興起,得益于當代寵主持續升級的養寵認知和理念。不同于國內上一代的養寵人群,當代養寵用戶儼然把養寵物當做一項極其重要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養寵大軍,并成為主流養寵群體之后,寵物對于寵物主而言,也不再僅僅只是“寵物”,更是家人和其精神的寄托。
在這種形勢下,寵物主與寵物之間的情感鏈接不斷深化,也促使了寵物的家庭地位不斷上升。而這些情感需求不僅催生著寵物經濟的火熱,也是整個寵物殯葬業真正的內核,為寵物殯葬行業發展提供了主要推動力,進而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發展進程。
據公開資料顯示,2002年左右,寵物殯葬服務才在北京及南方一些沿海城市首次出現。但由于相關政策缺失等原因,行業發展一直都處于半地下狀態。直到2004年下半年,寵物殯葬行業才由半地下轉為地上,并且可以到工商部門領取營業執照。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寵物殯葬行業的發展仍始終處于停滯階段。這源于彼時寵物行業的整體發展仍處于萌芽期,寵主對于寵物的認知觀念還停留在“看家護院”的階段,多數寵主在面對寵物死亡后的選擇,往往是擇地掩埋或者丟棄等等。
而由于寵物數量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多寵物的離世,使得相關部門開始重視起寵物殯葬的問題。基于沒有經過無害化處理的動物尸體極易造成環境污染,甚至會引起傳染疾病的因素,2011年5月,上海市政府出臺了《上海市養犬管理條例》,其中第二十九條明確規定,犬只在飼養過程中死亡的,養犬人、動物診療機構應當按照動物防疫相關規定,將犬只尸體送至指定的無害化處理場所,不得自行掩埋或者亂扔犬只尸體。
為此,上海市政府還特別建立了上海市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作為官方機構進行承接。彼時,上海市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還打出了“無論大小,只收50元”的宣傳標語,但實際上卻收效甚微。不過,上海的試行雖未取得預期,卻受到了其他城市的相繼效仿,而寵物殯葬行業也得以在國內慢慢滲透開來。
這一局面持續到2018年,才迎來了進一步的轉機。隨著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遵循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寵物經濟迎來了高速成長。同時,在老齡少子化社會環境以及單身獨居經濟等多重因素推動下,越來越多人選擇養寵物,來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這一趨勢在疫情影響下體現的更為明顯。
相對應的,寵物數量的高速增長和寵物主養寵觀念的轉變,進一步推動了寵物殯葬行業的興起。據天眼查APP顯示,我國現有近1萬家公司經營范圍覆蓋寵物殯葬、寵物喪葬、動物無害化處理等業務。僅在2020年一年,我國新增寵物殯葬相關企業注冊量便超過歷史增量之和,超過1200家,同比增長447%;在2021年行業新增企業注冊量更是超2000家,年注冊增速達101.43%。
不過,由于行業缺乏主管部門監管、缺少規范化標準以及無規可守無法可依等因素,高速增長下的寵物殯葬行業,目前仍游離在公眾視野之外。
02、偏見與誤解?
寵物殯葬行業實況如何?
提及寵物殯葬,大部分心中閃過的詞語都是“暴利”、“冷門”、“灰色產業”等等。
有相關人士表明,在寵物殯葬的全流程鏈條中,火化歸環保,墓地歸土地部門,儀式、骨灰盒這些又涉及市場價格問題,歸市場監管部門。而主管部門不明確,就導致了這個行業目前應該是游走在一個灰色區域。
同時,法律法規的缺失和不完善,也限制了寵物殯葬行業正規化發展。例如2021年,《動物防疫法》正式頒布。法規明確指出,動物死亡后應當按照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處置。
按規定,寵物殯葬服務企業辦理營業執照需先獲取《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并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取得“動物無公害化處理資質”,有資質的機構才能對動物做無害化處理。
這一規定的原意是推動寵物殯葬行業越來越規范化的發展。但由于“動物無害化處理許可”資質的獲取難度較大,導致目前行業內大多數機構都沒有資質,只能采取掛靠的形式來完成火化。而這也是大眾認為目前寵物殯葬機構普遍不正規的底層原因之一。
據悉,“動物無害化處理許可”是由政府部門農業局下發,直屬政府部門管理或是“政府部門特殊審批特定單位經營”辦理,需要通過“特定單位邀請”或是省籍單位批準。
因此,普通民營企業很難符合相關要求,寵物殯葬機構大多只能通過與“事業單位來進行合作”的方式,由各城市動物無害化中心等事業單位進行第三方火化協助。
而為追求暴利,一些小規模個人寵物殯葬機構和投機分子,就私自采取無證焚化的手段,在各城市較為偏遠的地區設立焚化爐,并通過在深夜進行焚化作業,從而規避監管風險。這些機構高昂的收費標準,不透明的服務流程以及嚴重缺乏的服務保障,使得寵物殯葬市場滲透率與認可程度持續走低,阻礙了市場的正規化發展。
另一方面,寵物墓地土地來源不合規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寵物行業觀察此前在熱議專欄中就以《寵物墓地價格逼近京郊房價》為主題進行過深度解讀。彼時談到,安葬寵物的土地,則大多是利用林地甚至耕地、荒地等進行再出租,由于經營者也不確定土地的未來狀況,租期一般只簽10到15年。
而根據我國《殯葬管理條例》,禁止占用耕地、林地作為墓地,選址時也有特殊要求。另外,《用地用海分類指南》也顯示,殯葬用地屬于特殊用地的一種。但該指南只針對人類殯葬用地,并沒有專門針對寵物殯葬的用地安排。
此外,價格虛高、服務流程不透明等,也是顯著存在的痛點問題。據寵物行業觀察不完全梳理,在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中,寵物殯葬機構的單次收費普遍約在800元-3000元的價格區間內,少部分高端機構的收費價格甚至高達上萬元。
而如果經由動物無害化中心處理,不少城市甚至可以提供免費服務,唯一區別在于動物無害化中心處理寵物遺體的方式是集中火化,不能滿足寵主與寵物好好告別的需求,以及中國傳統“入土為安”的思想觀念。
畢竟,殯葬殯葬,在普遍意義上,“殯”指的是悼念儀式,“葬”則指的是遺體/骨灰安放。在養寵觀念不斷升級下的當下,寵主們或許更希望能夠花費一點小錢,真正滿足這兩點情感需求。
寵物行業觀察認為,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就構成了大眾對于寵物殯葬行業的“偏見與誤解”。對于寵物殯葬一事,雖然不同人抱持不同的觀點,但整體來說,希望寵物殯葬行業能擁有規范化管理、真正實現無害化處置以及平民化收費,是大多數寵主的共同心聲。
03、挑戰與機遇并行下
寵物殯葬行業正在快速成長
有專業人士指出,對大多數寵物而言,無疾而終都是一個不現實的概念。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是因為意外和疾病離世。人寵共患病更是越來越受到關注的衛生問題,特別流浪貓狗,即便被收養后也可能一直攜帶一些致病原。因此,妥善處理寵物遺體,不僅是讓寵物有尊嚴地離開,也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負責。
對標國外寵物殯葬行業發展情況來看,當前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寵物殯葬行業發展相對已較為成熟。據中國寵物殯葬市場發展趨勢分析與投資前景調研報告顯示:英國最著名的劍橋寵物火化場已有25年歷史,每星期有幾百個服務項目;美國有超過600塊正式的寵物墓地,各類寵物善終機構也層出不窮;日本甚至還有專為寵物服務的寺廟為寵物提供誦經超度寵物亡靈等服務;而俄羅斯則是有著全面的動物尸體處理法律,其規定不允許直接掩埋尸體,必須將尸體火化、將骨灰裝入骨灰盒之后才允許埋葬。
相比之下,我國寵物殯葬行業剛剛興起,無論市場空間還是發展潛力,都十分驚人。例如根據《2019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在巨大的寵物消費市場中,寵物殯葬的消費滲透率還僅有0.5%,相比于寵物零食和驅蟲藥超過70%的消費滲透率,前者的發展仍處于萌芽階段。但據《2020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在中國城鎮寵物(犬貓)消費市場中,2020年寵物殯葬的消費滲透率已有3.6%。
另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日前消息指出,在我國,每年有300萬只寵物去世,平均每天就有近一萬只寵物離開這個世界。但在巨大的市場空間下,市場滲透和用戶認知遠為達到預期。以北京為例,北京每年約有22萬寵物離世,但只有不到9.4%的寵物主選擇火化。
因此,寵物行業觀察認為,盡管寵物殯葬行業目前面臨著不少挑戰,但同時市場機遇也十分突出。
一方面,動物無害化處理不管是對環境保護還是可持續發展,抑或是人類居住環境的安全,都至關重要。規范化、正規化勢在必行;
另一方面,隨著用戶需求的增長,寵物殯葬的服務類目也在不斷升級和細化。例如在遺體無害化處理方式的選擇上,除了傳統的火葬外,已有部分機構推出了水葬模式。
據從業人員介紹,水葬處置是將寵物遺體放置在特殊的液體中,經過約24小時浸泡后,遺體軟組織溶解干凈后便可以得到完整的動物骨骼,最后經過機器強力壓縮便能得到骨灰。
此外,諸如樹葬、海葬、骨灰鉆石、標本等各種處理方式也在不斷涌現,也證明了行業的活力與生機。相信未來在監管部門、企業以及消費者等多方共同努力,寵物殯葬這個潛力無限的新興產業或將進入快速規范化發展階段,并成為寵物行業全產業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